“多维共赢”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底色
近期,西方经济学界开始集体反思,中国正在以惊人的方式颠覆主流发展理论。中国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低于高收入国家70%的情况下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齐头并进。“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自主开发了商用飞机,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动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也高于美国。”尽管这种现象突破了经典发展经济学的解释范畴,然而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为陷入衰退恐慌的经济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公共政策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促增长与公平共赢。经典发展学理论认为,要实现国民的高寿命和高研发水平,需要非常高的人均GDP,但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证明了可以在更为适度的产出水平下实现这一目标。这是因为中国一直通过强有力的公共政策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国家优先发展目标聚拢,而非被私人资本利益所裹挟。一方面,中央政府通过利用公共财政和产业政策来引导投资和生产向传统产业升级、创新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三个领域汇聚。地方政府也纷纷设置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担当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使得中国能够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将总生产转化为发展成果。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则可能耗费在高盈利的资本性投入中,或被富人牵着鼻子走。通过强有力的公共政策引导,可以保证在相对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解决重点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尽管一些美国新自由主义评论员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指导是对发展的一种限制,这完全是否定主义。无论评论者的意识形态前提是什么,现实是中国的产业政策是“极其”有效的。另一方面,中国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经济学认为在发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以农村支持城镇、农业反哺工业。而中国在发展中十分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尽量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与福利。近年来,中国将新型工业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体系,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持续加速,城乡居民基本权益逐渐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均衡化。中国“一元化”的农村发展政策工具也因此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扩大开放以包容创新为引领,促发展与竞争共赢。运用壁垒对本国幼稚工业进行保护、放缓市场开放是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选项,而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中国坚持“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硬实力”,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一方面,持续扩大要素市场的开放。近年来,中国不断拓展国内经济纵深,扩大对外开放空间,强化国内外经济联动,增强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旨在加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领域国际合作,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地位。仅2024年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6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约12%。丹纳赫在北京和重庆等地设立创新中心,采埃孚被动安全系统亚太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项目落户上海,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在中国投资25亿欧元,扩大生产基地和创新中心……扩大开放既为外资创造了中国市场机遇,也使得中国企业得以近距离学习更多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另一方面,不断探索规则的开放。2013年以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稳步出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相继诞生,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成本,维护公平法则,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以公共产品为依托,促南北与南南共赢。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强国必霸,“修昔底德陷阱”没有跳脱之道。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世界贡献公共产品,打造真正的共享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锚”和“动力源”。截至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极大地弱化了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产生的离心力。一方面,“一带一路”有助于促成南北的对话与合作,从底层逻辑上管控分歧。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致力于促进与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民间组织开展多渠道的发展合作,同时成功建设运营的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基础设施也并不排他,为做大全球发展蛋糕解决了主要瓶颈。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也为“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创造了平台。在“一带一路”项下中国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建设了一大批跨境互联互通项目促进了区域合作,而且援助了大体量的“小而美”的民生类项目,帮助共建国家的减贫和社会发展。同时,中国还持续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以零关税带动进口,以贸易促进自主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均将维持3.3%的增速,但上调中国2025年经济预期增速至4.6%,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关税大棒不断挥舞、“凛冬将至”的阴霾下,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春意。
历史数据和经验表明,以邻为壑、零和博弈没有赢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断绝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走封闭的现代化之路,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都是对现代化内涵和要求的误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其中以民为本的公共政策、博采众长的开放胸襟以及合作共享的外交战略居功至伟。